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禍起膽結石

 
  膽結石是一種遠古已知而相當普遍的疾病,也是危害健康的常見急腹症之一。徵狀:胸口疼痛,惡心嘔吐,寒熱往來,以為胃痛,投入胃藥,結果更弊,疼痛更利害,嘔吐清水。急症入院,誤診為腸胃炎,給予止嘔和止痛藥便了事。疼痛反覆出現,捱了3天,遂來求診。
 
  中醫認為,人有五臟六腑,膽為六腑之一,又為中精之腑,內藏金汁(膽汁),膽附屬於肝,主疏泄,其作用是調節膽汁的儲藏與排泄,參與水谷精微的消化與吸收,肝膽功能的正常與否與膽石症有直接的關係。
 
  膽腑功能以疏泄通降為順,若肝膽鬱結或中焦濕熱滯結,膽汁疏泄失常,致膽氣鬱結久熬成石。
 
導致膽結石的病因:
 
  一.肝氣鬱結,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痺而致。所以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四倍,尤以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者更易罹患。
 
  二.肝膽濕熱,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以致濕熱之邪蘊結於肝膽,使肝膽失於疏泄調條而引起。香港生活日漸西化,尤以攝取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為首,這些膏梁厚味、油膩炙搏之物,釀濕生熱,造就了膽結石罹患率向西方看齊的原因。
 
  本病症狀中的寒熱往來,惡心嘔吐等,均屬少陽膽經證。出現其他消化道的證候,是由於肝氣鬱結,侵犯脾胃,脾胃運化障礙所致,所以容易被誤診為脾胃疾病。如果濕濁停留,鬱濕化熱,可以出現黃疸,所謂「瘀熱在裏,身必發黃」。
 
  其實膽結石是很常見的疾病,可能有11-36%的人會有膽結石,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症狀,因此到離世也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
 
  研究發現這些沒有症狀的病人將來出現症狀的機會是50%,而合併嚴重併發症的則高達20%。所以對這類靜止性結石的潛伏,中醫和中藥的需求就日趨加重。
 
膽石症診治存在三大誤區
 
 1.認為是常見病,沒啥大不了的
 
  膽石症包含多種情況,發生在膽囊、膽管(肝內、肝外)的結石各不相同,有炎症和無炎症在治療上也有所差別。有的人雖患有膽石症,可以終身沒出大問題,但有人卻因為結石嵌頓引起膽囊穿孔,或結石引起重症膽管炎而危及生命。所以患有膽石症的人,要重視疾病,認真了解膽石的具體情況以及有可能出現的症狀,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必要的治療和生活護理,防止疾病加重。
 
 2.無症狀的結石不需治療
 
  有一部分膽石症病人平時沒有症狀,覺得無需治療,這種觀點是錯的。膽結石的發生,説明人體內部消化係統,尤其是膽汁代謝方面已經出現問題,如果不加注意,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病變,如膽結石較大,或伴有膽囊壁的改變,年齡偏大,有腫瘤家族史等均有可能演變為膽囊癌。還有資料證實,膽結石患者結腸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高。因此,膽石症患者進行合理治療是必要的。
 
 3.輕易手術,盲目碎石
 
  一些患者認為得了膽石症,幹脆手術治療一下就好了,其實不然。對於單純的膽囊結石及膽囊炎,手術治療一般可以達到治癒的作用。而對於膽管結石尤其是肝內膽管結石,一次手術或有時多次手術仍不能達到治癒的目的。一些老年患者,由於體質差,手術風險大,未到必須,一般盡可能採取非手術治療,所以做不做手術要依病情區別對待。還有些病人考慮進行碎石治療,其實這種方法用在膽石症本身就不是很恰當,如膽囊結石,即使較大的結石碎成小結石,也存在著排不淨或復發的問題,而對膽囊炎症造成的囊壁病變卻沒有任何作用。對於肝內膽管結石,振波碎石對肝組織反而有損害。膽石症的碎石治療目前已較少應用。
 
高危人士
 
  長期不吃早餐,由於空腹過久,使膽汁沒有定期排出,容易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愛吃肉飲酒、略帶肥胖也容易得膽結石,患有消化疾病的人、減肥不恰當的人士、素食主義者、不良生活習慣(吸煙、缺乏鍛煉)、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的人也很容易得膽結石。
 
處理方法:
 
  針灸:針刺肝俞、膽俞、梁門及期門等穴,佐以艾灸,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可疏泄肝膽、清利濕熱,據研究發現,針灸能有效預防膽色素結石的生成,達到預防與治療膽結石的功效。
 
  內服中藥:常用茵陳、金錢草、梔子、玉米鬚或陳皮等中藥,可清熱利濕、祛風退黃、通淋排石、緩解膽結石引起的疼痛等,這類藥材,廣泛運用於膽管結石疾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