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這詞近年隨着電子產品的流行愈來愈為人所熟悉。究竟什麼是藍光?而藍光對眼睛是否真的有害?我們在日常生活應該如何預防由藍光所引起的傷害?今天我們就由兩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香港眼科醫院的眼科醫生跟大家認識清楚。
藍光(Blue light)其實是「可見光」(Visible light)的其中一部分,可見光是電磁波光譜中人類眼睛可以接收到的波長。 平時常常聽到的紫外線(Ultraviolet light)、紅外線(Infra-red light)和X光(X-ray)等等,都是屬於電磁波光譜的一部分。 正常人類眼睛可以接收的波長是400-700納米(nm),其中包括了光學中的「三原色」:分別是紅色、綠色和藍色。紅色和綠色的波長分別是620-700納米和495-570納米;而藍光的波長是屬於可見光中的380-500納米(nm)。平時我們常常見到彩虹般的光譜就是來由不同波長的光線組合而成。
藍光是自然可見光的其中一部分,大自然的陽光(尤其是日光)及人工光(如電子熒幕)都會發出藍光。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眼睛都會無可避免地接觸到藍光。而其實早在電子熒幕面世之前,我們已經每天都會接觸到藍光。不過隨着近年電子產品的普及,正常人每天對着藍光的平均時間亦都愈來愈長,令我們眼睛暴露在藍光下的累積時間亦都加長。
如何影響眼睛
理論上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藍光會影響我們的視網膜健康。我們的眼睛之所以可以能看見光,是因為我們的視網膜會吸收可見光中的能量,視網膜會再將這些能量轉化成電子訊號傳送到大腦,我們的大腦就會解讀這些訊息,令我們看到眼前的東西。
過多的光能量會對視網膜造成「光傷害」(photo-damage),令視網膜的感光細胞(photo-sensitive cells)受損。而理論上紫外線及藍光比起其他光線對視網膜的傷害更大,因為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對藍光比較敏感。
暫時只有實驗室研究顯示,如果實驗白老鼠長時間暴露在極高強度的藍光底下,可能對視網膜細胞有損傷。另外高能藍光,即介乎於400-500納米的短波藍光(波長比較接近紫外線的藍光),可能跟老年黃斑點病變形成有關。人類眼睛若長時間直望強光,也會引致短暫的失明或長久的損害。相信大家也試過直望太陽或強光後一段時間會有短暫性的眼前一白。別外一個例子是「雪盲症」,因雪地反射陽光的比率高,所以長時間直望陽光下的雪地也會引起短暫性的失明。
不過在日時生活中,大部分人也不會長時間直望陽光,而一般電子熒幕所發出的光的強度也遠遠弱於日光。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臨床研究證明日常生活的藍光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視網膜。再說,日常生活電子熒幕所發出的藍光強度比起實驗室所用的藍光強度弱很多,所以現時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證實藍光對人類視網膜健康的關係。
避免藍光損害
剛才說過,自然光及人工光都會發出藍光。要減低藍光對眼睛造成傷害,有兩大原則。首先,我們應該減少直接對着藍光的時間。如閱讀時須定時休息一下及在戶外活動時避免直望日光。此外,我們應該佩戴合適的眼鏡保護眼睛。如進行戶外活動及到海外滑雪時應該戴上能阻擋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現在坊間流行的防藍光眼鏡聲稱可以保護眼睛,不過現在還沒有醫學研究確定防藍光眼鏡能減低患黃斑病變的機會。而且戴上防藍光眼鏡後,會因阻隔了藍光而令看到顏色的光暗度及色準有偏差。
電子熒幕對眼睛的影響除了剛剛介紹了的「光傷害」外,還會令雙眼因過度聚焦而引起近視加深、眼睛疲勞或甚至複視重影的情況。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習慣:戴一副合適的眼鏡在充足的光線和適當的距離下閱讀。避免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應該每20至30分鐘休息20至30秒,定期看一看遠的地方。如果在閱讀電子熒幕時有眼乾症狀,要記得每分鐘眨眼10至12次及使用人工淚液。
結論:希望大家讀完這一篇報道後, 明白到藍光是自然光的一部分,毋須完全隔絕。而藍光對視網膜健康的關係,暫時還有待更進一步的醫學研究證明。現時還沒有證據顯示防藍光眼鏡能減低患黃斑病變的機會,而且防藍光眼鏡會令我們看東西時色準有偏差。
在未有更多新的醫學結論前,我們毋須過度緊張。不過始終長時間對着電子顯示器會對眼睛產生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不良影響,所以我們都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吧!
撰文:司徒家浩醫生、任卓昇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