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靜脈曲張

昨天說到,一旦人站立起來,心臟與腳板的距離便增加。照理無論是雙腳站着(直立),或四肢到地(曲身)狀態,心臟與腳板之間的身體組織如常不變,兩者距離應保持一樣。沒錯,在這個人站起來的第一天而言,心與足的兩端不會馬上拉遠。不過在持續的進化中,雙手手臂多了「向上」伸展的動作,那是前所未有的;而雙腿也不時有「向上」躍起的舉動。於是一代傳一代,整個身體會有增加長度的趨勢,以致心臟的位置也連帶地升高。
在循環系統(血液)而言,兩端之間更有「地心吸力」作梗,令血液的運輸工作加重了,也令事倍功半。具體的弊病,是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
稍稍解釋。血管有分動脈和靜脈,像是兩條電動樓梯,前者帶血液從心臟向外走,後者反過來,引領血液回流到心臟。動脈中血液的動力來自心臟這個泵,憑它收縮及擴張的舉動,血液激射而出,去到全身各處。但在遠處的腳板,並沒有類似心臟的泵,血液是怎麼樣上行、從而能到達心臟的?答案是,腿的肌肉在活動(行走)時,不停地收縮和舒張,這便會「按摩」下肢的血管,推動血液往心臟上行。下肢(包括大腿和小腿)靜脈血管的管腔內,生有很多「瓣膜」,它們控制及幫助血液返回心臟,並確保血液以單一方向流動;總的來說,能對抗地心吸力而逆上。所以,最簡單能防止「靜脈曲張」的方法,乃是多做足部運動;步行也好。
進一步解釋。血管中有「一層層/一圈圈」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其外有「一層層/一圈圈」的平滑肌細胞(Smooth Muscle Cells)。內皮細胞之間,絕對不容許有任何縫隙,否則,血液便會滲出內皮細胞層;所以,理論上這些細胞彼此相接壤的地方,應是沒有罅隙的。身體尚有「防滲漏」工事,由一種叫「蛋白聚糖」(Proteoglycan)的物質負責,它將內皮細胞之間所有尚存的空間堵塞住。不過,若下肢靜脈內的瓣膜「日久失修」,鬆弛下來,去到「不能有效地阻止血液下滑」的田地,下游血管中的血液滯流,不但流得慢,份量也多了,像是大塞車,這可令血管血壓升高(Pressure-Induced Mechanical Stretch),並足以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製造一個叫「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的酵素(J. Vasc. Res., Vol. 49, pp. 463-478)。身體這樣做的原意,本來是好的,為的是稍稍將內皮細胞之間的「蛋白聚糖」分解掉,讓血液可以流出內皮細胞層,紓緩局部的高血壓。不料卻造成「靜脈曲張」,也就是,靜脈不正常地擴張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