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魚鮮吃得對

香港人講究飲食,從海上捕來的魚獲稱為「海鮮」,河上捕來的叫「河鮮」,不叫海產,也不叫河產,反映對鮮味有很嚴格的要求。為了保持其「生猛、新鮮」,食法也是以清蒸、白灼為主。天氣的變遷,魚獲的地點,魚身的大小,種類的不同,也令價錢相差很大,所以我們有一句說話:「欲吃海上鮮,莫計腰中錢。」
最平吃過一條重約二斤的游水老鼠斑,只是港幣一百元,在東南亞一個海邊市場售賣,當時香港的海鮮價是港幣七八十元一両;在異鄉可以用這麼便宜的價錢去品嘗海鮮中的精品,格外有一份喜悅,吃得也特別痛快。
石斑可修復傷口
海鮮的肉質和鮮味,固然重要,但中醫更講究其對人體的食用價值,不同種類的海鮮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
老鼠斑是石斑類海魚,中醫認為食用石斑魚可健脾益氣,補充體力。石斑魚含豐富優質膠原蛋白,可養顏護膚,修復傷口,它含豐富的鈣質及鐵質可補血,又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保護血管內膜,預防動脈硬化。石斑魚的食糧主要是蝦類,通過食物鏈的聯結,吃石斑就可以攝取到具抗氧化作用的蝦青素。另外,它含牛磺酸,可以消除疲勞、提升肝功能,降低血壓、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壞膽固醇),調節神經,紓緩情緒。挑選石斑魚時,盡量選擇約一斤重的中型魚,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避免煎、炸,以免高溫破壞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冬天流行吃補品,河鮮中的黃鱔及水魚是其中兩種。黃鱔性偏溫,味甘,有補虛損、通血脈、利筋骨及去風濕的作用;對於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引致婦女虛弱、子宮下垂、內痔出血、或有風濕痹痛,四肢痠疼無力的人士,黃鱔是理想的補益食材。實驗更證明,黃鱔內的黃鱔魚素,有調節血糖的作用,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黃鱔雖好,但非人人皆宜。這是因為黃鱔屬於溫補類食物,對容易「上火」,高血壓、中風後遺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肺癆、支氣管擴張、以及急性炎症患者均不宜食用。
此外,黃鱔易動風,皮膚病者忌食,有宿疾如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症、紅斑性狼瘡等,亦不適食用。
黃鱔宜吃活的,即殺即烹,因為鱔魚體內含豐富的組氨酸,味道鮮美,死後的黃鱔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
水魚骨膠原豐富
水魚外形與龜相似,兩者也可活過百年,中醫也將之入藥,但民間多以水魚作食材。水魚有「美食五味肉」的雅號,因為其味甘,肉質細嫩滑口,又具有雞、牛、羊、豬、鹿五種肉的鮮味。水魚的背甲(俗稱裙邊)骨膠原豐富,質地柔軟,乃冬令的滋補佳品。不過,水魚雖補,肝炎患者、腸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的人、腸胃炎、胃潰瘍、膽囊等消化系統病患者以及失眠患者、孕婦都不宜食用。
中醫稱水魚為「鱉甲」,因其藥用部位主要是背部的「甲」。鱉甲可入藥,可通心、補腎、養陰,甚至將堅硬的結塊,如腫瘤之類軟化。中醫有兩個名方:「清蒿鱉甲湯」及「三甲復脈湯」。「清蒿鱉甲湯」中的鱉甲, 配以清蒿、生地、知母等,可退虛熱,適用於肺癆、貧血、或其他屬陰虛火旺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