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香港400年古村! 荔枝窩 5小時精華遊

往沙頭角荔枝窩村,以往徒步由鹿頸去,最少行9公里,無半日都未能到埗。近日由荔枝窩村民成功爭取的街渡,只在紅日開船,由馬料水出發,欣賞著沿途的小島和奇石,荔枝窩村1.5小時就出現在眼前。由於來回航程需要3小時,留村時間最多5小時,看村、賞石、觀奇樹,就讓村民帶你閃玩400年古村。
104 (1) copy喜歡健行的朋友,回程可選擇行去烏蛟騰或者鹿頸離開。
103 (1) copy
紅日只有一班船來回,錯過咗說要等下一個紅日了。

新船直達荔枝窩

行駛時間:逢星期日、公眾假期
開船時間:9am (馬料水三號碼頭開出)
回程時間:3:30pm(荔枝窩碼頭開出)
船費:來回$80、單程$50
訂座電話:2555 9269

封存五十年  「我等著你回來」 客家小房子

荔枝窩村的原居民,兩年前和港大嘉道理研究所、香港鄉郊基金、綠田園基金及長春社,開展「 永續荔枝窩 」計劃。於70年代的移民潮中,荔枝窩村不少人都離開了往英國去,留下不少破 房子、廢農田。「 永續荔枝窩 」計劃目的要讓古村重新興旺,宜居宜耕,令這個小社區重生。
對外推廣工作由原居民曾偉強(David)負責,每逢有船載旅客入村,就會辦導賞團,60分 鐘和你暢談古村舊事。想了解客家村文化,走入民居就最實際,David 帶大家來到這間凝在60年代的老祖屋,彷彿耳邊響起《 我等著你回來 》的留聲機歌聲,面向大門的那張黑白人像相片,是屋主叔婆的最後留影,牆上還掛著沙頭角糧油老字號「 逸生昌 」的月份牌,香港製造的圓鏡子、 火水燈,還有陳寶珠「 工廠妹萬歲 」年代的保溫飯壺,簡直時光倒流50年。
David 話,叔婆已經離世多年,子孫身在海外,所以旨意自己替她打點舊居。室內窗明几淨,當年今日都全保留下來。
301 (1) copy
304 (1) copy
樓下用作採光用的氣窗。
305 (1) copy
客家婦女百事忙,邊推搖籃邊做農務。
306 (1) copy
月份牌已滿布鐵鏽。
307 (1) copy
幼兒專用凳仔。
302 (1) copy
爐灶放左邊,據說可以旺丁。

310 (1) copy
David@ 荔枝窩村原居民兼導賞團領隊:我哋村口有個牌坊叫「 暖窩 」,一入到嚟就好似返咗屋企咁,住喺客家屋仲冬暖夏涼𠻹。

曬穀米 「食豬肉」

 每逢喜宴,村中水井對出的太平地就會由平日曬榖場,變為宴會場。客家人叫婚宴做「食豬肉」,皆因農村生活簡單,殺豬到賀已是最高級享受。大豬由廣場側的豬欄捉出來,即宰即煮,真是新鮮直送餐桌。 除了太平地,圍牆外也有大廣場,遇上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附近七條村的村民也會前來,廣場高峰期可容納成千人。
308 (1) copy3巷9街布局長 擋煞聚財帶道
沙頭角慶春約有七條村,包括荔枝窩、梅 子林、三椏、鎖羅盆、蛤塘、小灘及牛屎湖。David 說荔枝窩全村只有兩大姓,黃氏及曾氏,而曾氏就佔大多數。此村建於圍牆內,有擋煞氣和聚財功能,全村有200多間村屋,分為三條巷九條街,井然有序。村內有水道貫穿,方便雨水沖走門前垃圾,各家門口有磨刀石,磨刀不求人。村內有二級歷史建築協天宮,原本還有天后廟,可是因早年水漲被沖往吉澳,現只留下遺址。
401 (1) copy
客家屋設計統一,上下層面積共約900呎。
403 (1) copy
空心樹(秋楓樹)是荔枝窩村的特色,David童年時也爬過入去樹心影相。
402 (1) copy
村內有2個垃圾焚化爐,現已停用。 全村無垃圾桶,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荔枝窩 冷知識

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大族,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中,客家人佔341個,而荔枝窩村就是舊時最大的客家村,人口約2,000 人。至今已有14代人在荔枝窩生活。
客家歷史文化導賞團
團費:每位 $20
內容:介紹荔枝窩村歷史、圍村建築、參觀傳統舊居等。

復耕喚醒本土農夫DNA

快到60歲的曾偉強(David)幾年前由英國返港長住,原來只因一張1963年的荔枝窩衛星地圖,令他憶起兒時的荔枝窩村曾有香港「 小桂林 」的美譽,梯田、河流和魚塘 等美景,是香港的鄉村典範。他希望能重現祖先家園,於是找來各路英雄,包括前天文台長林超英,一齊研究復耕大計。
David 說,現時農田面積只及當年的十分一,許多昔日農田、梯田已長滿大樹,成為山坡叢林,要斬樹除草需要大 量人手。今日的荔枝窩村和他理想中尚有一段距離,可能還 需要十年耕耘,才有更多農作物可供應本地市場。
踏入四月是種米好時機,他們要趕在穀雨前插秧,需要大量義工和叔伯兄弟協力,今個月大家更可以參加插秧日幫忙。早前就有港大生參加復耕,讀環境科學的曾同學說,每個月入村住幾日,幫手做農務,體驗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最大得著是靠耕田變「 大隻啲 」,是辛勞以外的獎賞。

505 (1) copy
荔枝窩村農田現況。

501 (1) copy港大的學生每月到荔枝窩村耕田,早前主力除雜草及翻土。
506 (1) copy
荔枝窩村的農田阡陌地上有「 政府供料1971年夏造 」幾個大字,原來當時該村獲港府支持農業,為村修整道路。
503 (1) copyDavid 去年再次拿住 荔枝窩村出產的稻米,距離復耕願境跨進了一步。
502. (1) copy去年義工和學生插秧的情景。荔枝窩2016插秧日17/4(星期日)

落手做古法茶粿
走著走著,一間小屋傳出陣陣柴火味,原來老村民 Susan 正蒸製客家傳統茶粿,每次有船來,她 都會開班授徒,有時教幾個,群情洶湧時可教廿人,大人細路夾手夾腳做茶粿,仿如大師班。Susan 年幼時隨父母往英國生活,說起荔枝窩的童年,除了 艱苦歲月,想不到好日子,「 耕田都唔夠食,仲記得細個擔嘢擔到喊」,因為女性在客家社群地位較低,照顧家庭又要務農,生活忙個不停。幾年前 Susan 返香港照顧年老父母,也和 David 合作復村大計,個個星期也教班,為復村義不容辭。
601 (1) copy
Susan 對每隻茶粿都非常高要求,難怪個個一樣樣。

605 (1) copy
家傳之石

搓茶粿粉皮的圓石,由 Susan 阿爺 傳落。
602 (1) copy
燒柴的古爐灶,火氣大。
603 (1) copy
蘿蔔絲、蝦米同臘腸做內餡,食完一個已經好飽肚。
604 (1) copy
茶粿成品!咬落非常煙韌,蘿蔔夠香。

607 (1) copy
Susan@ 荔枝窩村原居民兼茶粿班導師「 全村得我呢個灶頭仍然運作正 常,因為好多人已改用石油氣啦!」

606 (1) copy大約20多名學員,逼在小屋客廳學做茶粿,爭住學。
茶粿製作體驗班
費用:$40
內容:教授傳統客家蘿蔔茶粿,現場燒柴蒸製。

TREE根‧紅石‧漁塘 極美生態遊

有無良商人去山旮旯倒泥,毁了紅樹林,埋了綠化地。本來已經好山旮旯的荔枝窩村,沿岸屬於SSS(I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地帶,一片淺灘長滿紅樹林、銀葉樹抓實泥沙,阻擋海浪湧入,而幾十棵的百花魚藤互相交錯,令荔枝窩村更有生態價值,David 說:「 荔枝窩村人好愛惜樹木,個個自細都愛護大樹,祖先留落嚟嘅樹,畀人好遮蔭。」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全球逾60種紅樹,香港就有其中8種,全都集中在荔枝窩,沿著荔枝窩自然步道,可找到鹵蕨、桐花樹、海欖雌、木欖、海漆、銀葉樹、秋茄和欖 李。村中的大樹也是古樹名木,細葉榕、秋楓樹和樟樹也被列入古樹名冊。
701 (1) copy
703 (1) copy
銀葉樹根部蔓延很廣,力求站得穩。
707 (1) copy
荔枝窩村原本的魚塘,雖已荒廢多年,但景致甚美。
704 (1) copy
銀葉樹的果,外貌似鹹蛋超人個頭,有個花名叫「 超人果 」。

坐船海岸漫遊

馬料水碼頭往荔枝窩,經過黃竹角咀的邊緣,可見到受風化侵蝕的「 鬼手岩 」,它的形狀似一個緊握的拳頭,五指明顯,乃黃竹角咀的地標。離開黃竹角海會進入紅石門往印洲塘,紅石門的石呈現紅色,是很久以前因氣溫太高,空氣氧化岩石中的鐵質所致,估計有上億年歷史。
708 (1) copy
往荔枝窩村的航道上,必經「鬼手岩」,大家可以親眼睇奇石。
901sesa (1) copy
過了「鬼手岩」,很快見到紅石門。

廣場大笪地 速食地道客家菜

玩完導賞,仲可以即日試下「 有記 」的即叫即整傳統客家菜。採訪當日,逾300 人坐船入村,旅客落單不停,叫菜如拍賣,有記老闆曾先生也煮個不停。曾生也是原居民,土生土長,同許多村民一樣,在外國生活了多年,近年返港照顧家人和幫手復村,他坦言許多食材需要由市區買入,村中無法養雞養豬,但仍會古法炮製的秘方,大家來到不妨一試。

801 (1) copy
客家鹹雞 $160/原隻 $80/半隻

雞肉結實,鹹味適中,配飯最夾。

804 (1) copy
山水豆腐花 $9

荔枝窩村仍然用山水,豆腐花滑身,食完一碗真係唔夠喉。

802 (1) copy
客家燜豬肉 $50

豬肉用了豬腩肉,配上木 耳、豆腐卜,食落豬腩好滑,有陳皮味,味道幾特別。

803 (1) copy
客家煎釀苦瓜 $50

鯪魚肉非常可口
806 (1) copy由於家庭式經營,有時老闆接單都接唔切。

小瀛學校變曾家廚房
荔枝窩村的舊村校小瀛學校,現時已成為「 有記 」的總廚房,大時大節還會變身為社區會堂,招呼叔伯兄弟。學校另一面有三間課室,漁護署將改為教育及遊客中心,預計2018年完工,提供更多當地資訊。
807 (1) copy
小瀛學校大禮堂已成「 有記士多 」的大本營。

拎住客家甜頭走

山長水又遠嚟到荔枝窩村,當然要買手信,包括花生米通、炒米餅、雞屎藤茶粿、糯米糍等,還有白菜乾,都是$10起,非常抵食。
805 (1) copy

往三椏村尋鮮去

如果客家農家菜唔啱你口味,可以步行往約2公里外的三椏村(約45分鐘)。三椏村較多海鮮選 擇,例如 魚、蠔、蜆等。那裡士多還可代客召船往西貢黃石或者馬料水碼 頭; 或步行5.5公里(約2小時)往烏蛟騰,坐小巴或的士返市區。
808 (1) copy
荔枝窩有記
地址:荔枝窩村慶春約七村廣場(顯示地圖
電話:9230 6824
營業時間:周日及公眾假期備註:可預訂盤菜,每盤$850-1,050;也可訂其他客家菜,如炆鴨、海鮮等。
901 (1) copy
荔枝窩村外的紅石陣,沿著自然步道,約10分鐘就可以觀賞到。
永續荔枝窩
FB Search:Lai Chi Wo Village(荔枝窩村) 
電話:9558 7787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春霧瀰漫「琉璃之城」

  春天的香港潮濕多霧,在3月至5月間,常常出現春霧瀰漫的天氣,使維多利亞港上空呈現奇妙的「琉璃雲」,把香港變成一座奇幻的「琉璃之城」。

  當霧海漫過維多利亞港灣時,在高處放眼眺望,你會看到香港九龍沿岸的高樓大廈被淹去了大半截,只露出樓頂。「瓊樓玉宇」在變化不定的霧海中時隱時現,彷佛載浮載沉的桅杆,又像是雲海中的峰林奇觀。最奇的是在夜晚,只見燈光穿透雲霧反射上來,霧海下的樓宇隱隱約約閃爍著幻彩,宛若海底下的水晶宮,這般情景,比作「琉璃之城」一點也不誇張。
霧海漫過維多利亞港,把香港變成一座「琉璃之城」
能刺穿雲層脫穎而出的超級高廈,自有幾分傲氣
這是去年3月拍攝的景象,與最近所見不同,可見「琉璃之城」變化多端永不重複

得天獨厚的世界奇景

  許多人都說,維多利亞港的「霧漫香江」景色,是世界級的都市奇觀。

  香港是山海相映得美輪美奐的港灣城市,被譽為「世界三大夜景城市」之一。這是因為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維多利亞港曲線蜿蜒,結合了優美的海岸線和山脊線;陸上高廈林立,夾峙海灣。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港南岸的香港島,儼然是一座「山城」,地勢逶迤起伏,建築群依太平山梯級而上,高低錯落姿態萬千。這樣完美的硬件組合,每當加上了春霧、雲海的渲染,就堪稱「絕景」、「仙境」,更覺波瀾壯闊、氣勢磅礡!

  親眼看著「仙境」形成、變幻和消失的過程,是最奇妙的。你能看到,維多利亞港忽然霧雲蒸騰,漸漸向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高樓大廈中集結,不久就連成一片雲海。維多利亞港上空,彷彿展開了一座華麗的大舞台。
每當霧海形成,太平山頂盧吉道上總是擠滿了攝影發燒友,占不到前排位置的人只好「向高空發展」
雲霧淹去了絕大部份建築,沒有被滅頂的,便更顯出是「摩天大樓」
  入夜,在燦爛燈光的照耀下,雲絮飛、霧紗揚,繚繞著巍峨樓宇輕飄漫舞,構成幻彩繽紛的奇景。此際,太平山頂盧吉道上早已雲集了數百影迷和遊客,一時間人頭湧動,腳架林立,針插不入。忽然,雲霧又漫上盧吉道,那精彩舞台才驀然拉上帷幕。此時,早來者皆大歡喜,遲來者則興嘆不已。
今年4月6日晚上,中環上空宛如展現了一個華麗的大舞台,雲霧飄舞經久不散
今年4月6日遠眺西九龍,大部份區域被雲霧覆蓋了,只見香港最高的ICC大廈建築群巍然矗立
  這「仙境」的最佳觀景台是在太平山頂的盧吉道。這是一條高懸在峭拔山崖上的凌空棧道,一百多年前建成,以第14任香港總督盧吉(Lugard,1907年-1912年在任)的名字命名。盧吉道沿山體400米等高線修建,因為經常有雲霧繚繞,所以有「仙橋霧鎖」的美稱,是昔日「香港八景」之一。在這裡放眼眺望維多利亞港,景色特別壯麗,因此連年被評為香港最佳風景地之首。

預測「琉璃霧」和雲海的機遇

  春霧為香港造就的「仙境」,不但在維多利亞港出現,而且幾乎遍及香港的山野。在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大嶼山島的大東山和鳳凰山、九龍東部的飛鵝山等高地,都有可能形成壯觀的雲海,觀賞到雲霧繚繞的群山和周圍的城市霧景。

  春季出現的「琉璃霧」,在以下氣候條件容易產生:

  一、吹東南風,風速2至3級,海洋有源源不絕的暖濕氣流湧來,使空氣濕度達到90%以上,有利於生成雲霧;

  二、在低溫天氣突然回暖,即俗稱的「回南天」,造成較大的溫差,暖濕氣流遇到低溫的海面,會凝聚成霧;

  三、形成的雲霧層必須聚於適當高度,如果雲霧掩蓋了山頂,就會「一片茫茫皆不見」。

  據一些資深影友的經驗,「琉璃之城」在兩個時段有較大機率形成:一、入夜之初的7時至9時;二、下半夜凌晨3時至4時。這些時候,本來一覽無遺的維多利亞港海面,卻有可能突然雲霧升騰,接著如洪水般湧入街道,漫上高樓,迅速把城市掩蓋,在這急速變化的過程中,奇境頻生。

  利用香港天文台公佈的氣象資料,能預測未來氣象變化,以掌握機遇。首先要用手機下載「我的天文台」的apps,然後就隨時可以查找氣象資料了。

  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天氣照片。香港天文台設置了不少氣象攝影點,在「我的天文台」網頁上公佈照片,由5:00至21:00,每隔5分鐘轉換一次。通過這些照片,我們有如親臨現場,看到各區域的天氣狀況。

利用「露點差」、「逆溫層」測雲霧

  「我的天文台」還提供多種即時和預測的資料,但如果你想知道更專業的數據,香港天文台的「高空氣象觀測」網頁更有參考價值。

  「高空氣象觀測」發佈一日兩次(8:00及20:00)高空觀測的數據,內含兩幅「空氣溫度、露點溫度、風速及風向的垂直變化」示意圖,分別示意0—5,000米和0—1,000米的情況。示意圖能顯示高空是會否形成逆溫層,以及雲層的高度。
去年寒春,我利用小樹作前景,雲海中孤獨的大廈對比,顯出一派肅殺意境
早晨,陽光把雲霧漸漸蒸發,這過程形成變化豐富的景象
  一般而言,在戶外隨著高度增加,氣溫會下降。但有時會出現反常現象:空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這就是所謂「逆溫層」。當逆溫層出現時,該層以下的空氣會較為穩定。加上其他適合的氣象條件相配合,逆溫層通常有利大氣低層產生雲、霧或煙霞,甚至形成雲海。

  這時,就要抓緊機會去欣賞和拍攝「琉璃奇景」了!
春霧喜歡依偎著海岸,為香港製作另類景觀
如果船被包裹在這樣濃的霧裡航行,就會發出嗚嗚的叫聲
IFC大樓彷彿孑然一身,只有那小船為伴
高空氣象觀測示意圖 

  圖中的圓點,紅色表示空氣溫度,藍色表示露點溫度。在某一高度上,空氣溫度及露點溫度的相差(氣溫露點差)可顯示該高度附近空氣的濕潤程度。當氣溫露點差接近0°C時,通常便產生雲或霧。因此,「氣溫露點差」是估算雲底高度的一個指標。形象地說,如果圖表中的紅點和藍點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個高度極會出現雲霧。

何謂露點溫度

  空氣中的水蒸氣轉變為露珠時候的溫度,叫「露點溫度」。露點溫度本是個溫度值,但可用它來測定濕度。這是因為,當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時,氣溫與露點溫度便相同;當水汽未達到飽和時,氣溫一定高於露點溫度。所以,露點與氣溫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氣中的水汽距離飽和的程度。氣溫降到露點以下是水汽凝結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在這情形下會有利形成雲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