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春夏宜清補


不少人以為進補要在冬天,這個有點錯。有謂補在三九,就是三月要補,九月要補。

事實上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月月都可補,只是三月、九月要更補。但三月之補與九月之補,無論在質和量方面都要不同。

補是甚麼?是補充、補益,故食飯也是補,不少人以為吃人參、鹿茸才是補。人參、鹿茸是藥補,是溫補,宜於秋冬補卻不宜於春夏補,不少民間的補方,都是藥補、溫補。但春夏就宜清補,進補之品應趨向於性味平和、補而不膩、補而不滯才可。

春天是萬物萌生之季,人體機能亦如是,經過秋冬的新陳代謝減緩,到春夏,人體的新陳代謝會加快,消耗會增多,故要增強吸收,以應消耗所需。亦因此,春夏之補,應以食補為主。而所食,是應有利肝膽,去排出秋冬累積下來的毒素和食多了食物後所吸入的毒素,例如膽固醇等,亦要有利於脾胃,要好好吸收,才可使食補生效。

對於有慢性疾病和平時體質較虛弱的人,春天進補,尤為重要,由於春夏之間,人體機能會轉活躍,消耗相對增加,對身體基礎較差者,便易產生進一步透支,使「老傷復發」,更宜感到病態奄奄。

春天進補要留意的是:
(1)增加營養為主,以補充消耗;
(2)以疏肝膽,以養脾胃為主,以排毒和加強吸收;
(3)由於春夏濕氣會加重,宜利濕、滲濕。至於燥濕則要小心,以免加重內熱傷及人體正氣。

藥補要先看醫生,按體質,舊傷來用藥,如是食補可考慮用清補涼,以補脾胃。用生熟薏米水,以利濕、滲濕。不少人有飲蜂蜜的習慣,但到了春天,應不要飲太甜,甚至不飲。因為過甜易傷脾,會影響消化食慾。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說認為,養生要以四季變化為基礎,養生是要與四時相協調。

春季的六個節氣為:立春(4/2)、雨水(19/2)、驚蟄(6/3)、春分(21/3)、清明(5/4)、谷雨(20/4)。括號內為有關節氣在今年陽曆的出現日期。按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謂: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大意是謂春天是生長的季節,故不宜憂怒肅殺,要保持身心愉快,要到戶外活動,要養肝,因為據五臟六腑之陰陽配伍,肝屬木,而木長於春,而據觀察肝病者一般於春天會有轉好跡象。如春天不養好肝,到夏天就易生寒變之病。何故?

  黃帝內經認為,在經過冬天的靜息後(動物冬眠,人類因冬寒而新陳代謝減慢),到春天就應使臟腑器官再活躍起來,以應付夏天的耗用,肝主排毒運化,故在諸臟腑未大量活動前,先清理好內部,才可讓其他臟腑好好運作。春季的養肝以疏泄肝氣,助陽氣升發為主。不宜多吃酸物,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歛性,不利陽氣升發和疏泄肝氣。

在南方,春季陰雨連綿,冷暖交替,易濕氣困脾,故除疏肝氣外,亦應健脾去濕。春天有驚蟄節氣,驚蟄者,虫菌再繁長,故要留心個人和家居衛生,有皮膚敏感者更要注意清內熱,排熱毒。
  
  肝是個不簡單的器官,如要服藥養肝要請教醫師,如一般肝熱,可煲夏枯草,菊花瘦肉湯,如欲健脾去濕,可煲淮山,薏米瘦肉湯,平常一般多吃蔬果,少吃辛辣、酒等易動風上火之物,以免傷肝。

  在體操方面,可做易筋經內的一式。簡單的將右手在胸前儘量橫伸、平伸向左方,跟著將左手在胸前儘量橫伸、平伸向右方,拉動兩脇,亦可助通肝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