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我愛行街市

        近年幾乎每天都行街市,即使沒有東西要買,也到鵝頸橋或灣仔道街市逛逛。

        街市或多或少反映各區人口的財力、口味或文化,以筆者的印象:北角多福建人聚居;深水埗價廉物美;九龍城多潮汕食材,海鮮價格高但質素冠絕全港;荃灣楊屋道街市規模大,選擇多且豐儉由人;中環多西式食材;灣仔道街市多特色小檔口、鴨脷洲海鮮款式多

        街市見證時令和季節轉變:春天有蕎菜,夏天有子薑、仁稔、夜香花,秋天有紅芽芋、羚角、洛神花;冬天有豆苗、臘味。街市不單有中式食材,更有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的食材是超級市場沒有的:全港只有三、四個地方賣新鮮椰漿灣仔春園街的成發椰子就是其中之一,用新鮮椰漿製作的咖喱味道與別不同。

        近年相繼傳出某大企業旗下街市的小商戶因租金問題被迫結業,本來市集以「有機」形式運作:商戶以市場供求和當地文化決定販賣什麼貨品。但大企業都迷信管理主義,並且凡事以衞生、潮流和品牌掛帥,不理傳統和社區文化,結果大企業管理下的街市變得沉悶乏味。

        未來的街市應兼顧市民、商戶、農戶,建立類似farm to table的風氣,發展優質食材供應,同時顧及文化和社區發展。規劃上應以原有商戶利益為先,並支持維護生態和食物安全的品牌和商戶。

  台灣池上種植的鴨間稻就是成功例子,從品種研發、耕種到市場策劃都很周全,生態和商業平衡發展。街市維繫社區生活,也左右我們的飲食文化,我才不要讓大財團決定我吃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